美国和加拿大怎么赶跑英国?
16世纪,北美大陆仍然住着印第安人(原住民),他们以渔猎和采集为生,过着原始的部落生活。 英国殖民地的主要产业是烟草种植业,烟草需要人工大量采摘,非常耗费劳动力;其次还有畜牧业、水产、蔗糖、木材等。当时欧洲人口已经相当密集了,很难找到足够的廉价劳动力,于是英国人开始向北美移民,希望把非洲黑人奴隶运到北美,让黑人代替白人做苦力。
英国人在北美大肆砍伐森林,摧毁原住民的生活家园,开垦种烟土地。为了扩大烟草种植面积,从17世纪初开始,英国先后在北美建立三个殖民地:弗吉尼亚殖民地、马里兰殖民地和普利茅斯殖民地。 随着烟草产量提高,英属北美出现经济危机,库存烟草严重过剩,为应对金融危机,英国人想出一个绝招——向殖民地居民发放烟草种子,鼓励其栽种,并承诺一旦收成后,凡缴纳烟草税收的,一律不许买卖,只许自用或送人。
这一招果然灵验,不久之后,新的烟叶成熟了,而北美各地却出现“有烟无钱”的局面,原来,白人农民在收获的季节都忙着将烟叶送到港口换取现金,导致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急剧减少;而新烟叶的上市,又使得通货贬值。
为了挽回损失,英国议会两次增加烟酒税,提高消费税,对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严格限制。同时,还出台禁止政策,禁止殖民地生产茶叶、咖啡、蔗糖等,这些禁令大大提高了相关商品的价格,使殖民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美国独立战争前夕,英国在北美总共驻军约8万人,这些士兵的吃喝拉撒以及军备物资采购,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 美国《独立宣言》发表时,英帝北美的殖民地总人口大约300万,其中250万是黑奴。虽然英国政府仅直接控制约9万个臣民(占北美人总数的3%),但通过殖民政府掌握的权力,实际上控辖着大约250万的北美人(约占1/4)。
英国殖民统治的沉重负担,使得当地人民对“父亲之国”——英国的忠诚大打折扣。在美国革命战争期间,虽然大部分殖民地居民不是新教徒,但许多人都信仰基督教,他们在宗教仪式上依然保持着英国式的做法。比如,每年圣诞节都要唱颂赞主诗歌,表达对上帝的崇敬之心。
然而,当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这种宗教热情顿时消失殆尽。很多民众转而支持美国的独立事业,他们认为美国的独立运动就是基督徒的圣战,是为捍卫信仰而战的正义之战。于是,原本属于英国国教的圣公会(新教派系之一)转而支持美利坚共和国,一些教会甚至将代表美国独立胜利的《独立宣言》写入他们的礼拜仪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