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为什么改为新学制?
本人在香港一所大学工作过两年,对港英时期的学校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所谓的旧学制,是1973年以前香港中小学采用的一个考试制度——英文科和文科的试题由香港政府聘请英国剑桥大学测试部命题,数学科则委托香港公立学校的老师出题;考生答完卷后,试卷送交剑桥大学测试部改卷定成绩,再按成绩高低录取学生。这一制度的优点在于能较为公平地录取不同背景的学生,为三档教育制度(即分“文、理、工”三个学习方向的制度)下的各中学毕业生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
然而,在七十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社会对于工程师的需求大增,而香港的大学又普遍倾向于招收本地高中毕业生,因此以文理分科的招生制度逐渐被取代了。于是有了现在的高考制度——中学毕业生必须参加每年六月举行的香港高校联合招生考试(JSE);而这项考试的题目则完全由香港本土的专家负责出题。至于录取方面,除了考虑考生的分数以外,还会参考其笔试及面试的表现,以及中学期间各项课外活动的参与情况;最后所有考生会被分配到五至八个志愿学校,并依序录取,直到所有的名额都满额为止。
这种新的高考制度最大的好处是能够更好地照顾到每一所中学的毕业生,使那些没有参加过课外活动或缺乏实习经验的考生也能够有机会升读大学;为了应对社会上对于工程人才的需求,学校可以自行安排考生在理科或是工科之间作出选择。不过,新制度下也有其缺陷之处,最主要的毛病在于考生需要在每年的六月初承受沉重的考压力,而且所有的高中学生都必须参加这套统一的高考制度,没有了原来按着科目划分的三类学校分别进行自主招生的弹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