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本科是bachelor?
这涉及到两个概念,分别是“学士”和“学士学位”。 “学士”是一个学位称谓(title),“学士学位”则是一个学历(degree)。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获得某个学校的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是指你达到了这个学校的学历门槛,获得了在这个学校继续深造的资格;而拥有某学科专业的学士学位,则是表明了你具有了从事这个行业的基本资格。 从历史发展来看,“学士”一词最初来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学位——Baccalaureus(B.A.),意思是“达到老师水平的人”——它最初只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了大学毕业的最低限度标准。在当时如果一个学生想要拿到学士称号,必须同时具备知识和实践两方面的能力才能被认可。因此“学士”一开始就是属于一个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从业人员。
直到今天,英联邦多数国家仍然采用学士后教育的制度,大学生在毕业后先获取学士证书,之后再进行1~3年的行业深造,才能获得硕士学位。而在这些国家中,学士作为一个职业起点的作用并没有完全消失。 但在美国等许多国家,学士作为最低学位的存在形式。只要修完了规定的学分,无论你是否掌握了这个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能获得相应学科的学士称号。因此人们常说在美国“人人都是学士”,这里的学士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之前的含义,成为了一种学历符号。(当然,作为最低学位的学士还是有一定的含金量的,一般会被用来作为职场起点的身份认证。)
总之,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情况是:你能不能拿到学士学位,取决于你是否符合授予条件;而能不能拿到学士称号,取决于你的专业能力能否达到一定的要求。两者并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