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北大学杂志是几区的?
这个问题问得真是时候,昨天刚好在东北大医院看病,顺便问了下国际杂志分区的问题(虽然不是一个科室)。 因为现在国际期刊多采用了“Article-Processing Charge”的收费制度,因此很多作者误以为花了钱就能上Q1区。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计算的——你发表的这篇文章是不是q1要看该刊过去的记录,即该期刊过去发表的文章在引用次数达到阈值后所在的位置(参见ISI官网)。这个引用的统计周期可以是最近三年也可以是最近五年甚至更长。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影响因子(IF)的计算方法是最近两年该期刊所有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平均数值,而分区则参考了该期刊最近五年(或三年)的报道。所以即使你的文章影响因子很高,但该刊总体质量一般,文章的引用频次达不到分区标准,那文章就只能落在q3区甚至更低。当然,如果该期刊过去发表的文章都质量很高,即使新近发文被引用的情况欠佳,文章落区的可能性也不大。
以肿瘤学领域的代表期刊Clin Cancer Res为例,2009年被SCI收录的第一篇文章影响因子高达15.787(第4周数据),但2016年该刊依然被分在了q3区(肿瘤学期刊的第7名),可见分区与引文情况还是有一定关联性的。 回到正题,因为《医学研究快报》是东北大学的内部刊物,所以在Web of Science中能查到出版年的影响因子。以2016年为例,该刊的影响因子为1.487。那么根据上述方法查询该刊历史引文情况可知,前五十名参考文献的总引用次数须达156次才能进入q1区,而该刊当年共发表论文66篇,显然只有少数文章能有此引文潜力。
综上分析,《医学研究快报》大部分文章能上的了q1的概率不大,大部分会落在q2或者q3区,极少数会落在q4区。至于为什么能上q1的文章那么少,这是因为影响因子只是一个数值指标,并不能真实反映一篇论文的影响力。比如一篇文章发表后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引用,但这种引用往往是短暂的,这种短期的高引用率并不能真正体现该论文的价值。 而分区是一个加权计算的指标,考虑了引文的长期统计特性,因此更符合对论文评价的需求。尽管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较为简单,易于操作,但在计算分区时由于要考虑大量的引文数据,计算过程就相对复杂了。因此通常而言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不一定就比影响因子低的期刊更有可能被分区到q1。